返回列表 发新帖

O2O垂直服务为何难解“烧钱依赖症”

[复制链接] 0
回复
334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该用户从未签到

606

主题

606

帖子

21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37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7-1 15:18: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虽然我们时常能够盈利,但必须下意识地下决定:为市场份额而舍弃利润,即便是在成熟市场。如果非理性融资在某个时候停下的话,(竞争性补贴)就会结束。”最近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打车软件公司Uber的一位高管这么说。  话虽这么说,事实或许并非如此。打车软件的竞争性补贴力度也许会减弱,却不可能轻易终结。类似的故事发生在打车、外卖、美甲等各种O2O领域。时至今日,在O2O共享经济领域烧钱无数,至今仍然没有诞生一家市值在千亿美元以上的真正巨头。投资的风向却已变了,投资人闻O2O而色变。
  为什么打车、外卖等领域的烧钱补贴没法避免,市值却很难提升上去?
  因为这种O2O平台针对的是垂直领域的需求,而且它们并不具备平台的“网络效应”,有的只是“规模效应”。“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之间的差别在于丰富性。
  微信这样的平台,就是“网络效应”的典范。它依托腾讯QQ在PC端十多年的积累,通过移动端社交迅速扩大用户规模。用户基数的庞大,又反过来为其服务功能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而这种服务功能的延伸不需要自己亲力亲为,可以借助第三方供应商的力量。然后微信就成为一个超级入口,理财、打车、订酒店、买机票、买电影票、看新闻……都能获得一站式的解决。在此过程中,微信有N种变现的渠道,不烧钱不补贴你也会忍不住点开它。丰富的服务功能和庞大的用户基数彼此需要、相得益彰,成为一个大生态,这就是“网络效应”的魔力。
  Uber这种平台就不是如此。它从打车出行这个垂直领域切入,集聚在平台上的是同质化的服务,并不具备微信、支付宝这样的丰富性。而要增加订单和交易,必然依赖于用户数量和司机数量的同时增长。只有用户足够多,司机才会加入到这个平台上;也只有司机足够多,叫车的便利性才能体现出来。但这种基于规模的商业模式竞争门槛并没有那么高,用户和司机可以很容易地在同类平台之间迁徙,谁给的优惠多就用谁的。如此一来,通过烧钱补贴做大规模的价格战就势所难免。只要那个足够规模的盈亏平衡点没到,补贴就难以终结。而只有市场份额足够大的玩家,才有可能盈利,只不过资本是否有足够的耐心等到那一天?
  有“规模效应”而没有“规模效应”,有平台的心却未必有平台的命,这就是O2O垂直服务的悖论。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注:文章转载于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