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数字专辑”不靠谱?让音乐产业再“飞”一会儿

[复制链接] 0
回复
340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2

主题

282

帖子

9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37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7-3 11:38: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最近,业内对于“数字专辑”模式展开了不少讨论,支持者有之,质疑者也有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数字专辑”只是一种过渡性的消费模式,聊胜于无,却无助于互联网音乐收入规模化。

对于这个论断,音乐先声只能同意前半句。具体如何,且看下文。

“数字专辑”模式背后的意义

自2014年年底周杰伦的《哎呦,不错哦》伊始,根据公开的销售数据,截至目前,整个数字专辑市场的销售额保守估计超过了4亿元。相较于互联网盗版音乐以来的惨淡,哪怕是对比海外流媒体音乐平台,数字专辑模式也毫无疑问是近年来最成功的商业模式,这点也得到了IFPI的认可。

首先,面对被盗版观念荼毒十多年的国内消费市场,大家长期以来听的都是免费音乐,一个初生的商业模式没有快速规模化也在预料之中,要求立竿见影则难免有些苛刻。毕竟,也只有在2015年“最严版权令”出台之后,才有人愿意坐下来跟唱片公司谈版权的。


其次,作为数字音乐的商业尝试,即使是将音频打包成为一个增值产品,也需要足够大的诱惑来吸引用户付费购买,而自带粉丝的流量型音乐人具有天然的变现优势,但所谓“流量型”音乐人并不局限于鹿晗这样的偶像型音乐人,靠实力圈粉的李志、赵雷等也同样卖出了漂亮的销售数据。在“每个人都可以在15分钟内出名”的互联网时代,高颜值和好作品都是生产力。

再次,目前来说,这是传统唱片业崩坏以来,音乐人第一次真正通过“卖音乐”来规模化挣钱。要知道,这跟歌手借着名气去“三下乡”“跑场走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甚至连巡演,都不算是靠作品本身来实现价值。曾有人这么吐槽,靠演出才能活下去的音乐行业,已经跟马戏团相差无几。

最后,关于“数字专辑”影响用户体验、阻碍了互联网“链接”和“互动”,则同样有些过于苛刻。前文已提到,由于国内付费环境的影响,只有少部分音乐人采取了单独付费发行的模式,对于大部分歌曲而言都不存在这种困扰。同样是由于版权环境的宽松,各大音乐平台的用户(包括非会员),连广告都没有(Spotify免费版有广告),基本都可以无障碍地收听。

因此,我们不应当把眼光只盯着这三年半的数字专辑销售规模,而忽略了行业复苏趋势下的潜在付费音乐市场。面对超过6亿(以后会更多)的广大用户,站在历史角度来看,数字专辑模式其实算是普遍付费的前夜,行业价值不容忽视。

苦尽甘来的音乐产业

说完了数字专辑,再来展望一下音乐产业的未来。

据IPFI发布的《2016年全球音乐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录制音乐收入总计 157 亿美元。比 2015年增长了5.9%,高于上一年3.6%的涨幅,是自1997年国际唱片业协会开始跟踪销售数据以来的最高涨幅。

1999-2016全球录制音乐行业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数字收入首次占到了录制音乐总收入的50%,高达78亿美元,增长了17.7%。数字音乐其实又包括流媒体和下载两种,其中数字下载收入下降了20.5%,流媒体则激增了60.4%,为8年来的最高涨幅,占据了数字收入的大部分份额 (59%)。

毫无疑问,流媒体成了近年来音乐产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在付费用户上,流媒体的发展也是迅猛异常。以Spotify为例,目前平台上的月活用户高达1.4亿,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000万,而付费订阅用户预计在5500万左右,3个月增加了500万。

据统计,全球音乐付费订阅用户已经突破1亿,而且还在持续增长中,而这些用户都是会源源不断给平台贡献真金白银的,可谓苦尽甘来。

那么,数字音乐产业的增长空间有多大呢?

两年前,一家曾投资维旺迪集团(环球音乐的母公司)的对冲基金判断,在2020年,全球每年流媒体音乐的付费价值将达到165亿美元。而近期英国研究机构MiDia Research的判断则更为乐观,在2025年,全球流媒体音乐的营收将突破200亿美元,付费订阅用户将达到3.36亿。

也就是说,在接下来不到10年的时间里,全球流媒体的付费用户和营收都将翻3倍左右。同时,基于用户长久以来形成的离线收听习惯,数字音乐下载也仍会继续占据一定的市场,也将为数字音乐产业带来不小的营收。

反观国内市场,音乐产业的发展环境也越来越好。

首先,唱片公司有钱了。在特殊的国情下,2015年政府出台的一纸版权令,基本就将盗版音乐和盗版音乐公司赶尽杀绝了。据统计,全网16家直接提供内容的网络音乐服务商主动下线未经授权音乐作品220多万首,接下来才有了所谓的版权大战,唱片公司彻底翻身做主人,坐收名与利。


其次,音乐人更容易出头了。一方面,源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种社交平台大爆发,音乐人有了自我孵化、自建流量的可能;另一方面,音乐平台在分完版权之后,纷纷出台了各自的音乐人扶持计划,为差异化发展赢得更多筹码。在圈层化年代,每个人都有被关注的机会,而好作品是最有效率的吸粉手段。

最后,音乐平台也有盼头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音乐播放器都只是起到一个流量入口的作用,比如曾有咨询公司统计称,有40%-50%的用户会因为MP3搜索而选择使用百度。发展到今天,音乐平台虽然还是背靠着财大气粗的“爸爸们”,但也不再将眼光局限在播放器形态的单一产品,多有涉足在线直播、线下演出、票务、社区等等都是离钱更近的业务,都在不约而同地往泛娱乐平台转型。这个梦想比音乐播放器大多了,明显更有钱景,更有盼头。

所以,渐渐摆脱盗版困扰的国内音乐市场还处在播种耕耘的阶段,无论是数字专辑模式的试验,还是其他有待探索的新的售卖形式,都值得被激赏、被认可。而不管是唱片公司、音乐平台还是音乐人,为了谋求出路的种种试错,甚至是行业爆发前的“集体焦虑”,终究会被产业的真正复兴化解。

让音乐产业再“飞”一会儿,让我们一起,见证音乐产业的黄金年代。(文章来源于虎嗅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