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早八时,阴沉沉的,蒙蒙细雨。越压越低的天空,还有啜啜抽泣的人群。灵堂正中央高高挂起的脸庞,笑貌犹在,颜色全无。
ŦԼ 晚七点,清冷冷的,夜幕微笼。昏黄压抑的灯光,还有一双双望眼欲穿的思念。透过前方明亮的电子屏幕,他们最后一次回顾他的一生,是多年未见,也已无望再见。
此岸,家属亲友哽咽致辞,这份悲思飘洋过海,落在彼岸一方方手机屏幕上;远方亲人字字听得真切,虽隔万水千山,时间不再成为遗憾。虽不能在他灵柩旁敬献花圈,网络上飘过的朵朵白花,托去大洋另一边几十年的牵挂和思念。
终于没耽搁送他最后一程。
一路走好!
呜呜呜~~~写得我都哭了~~~先去擦把脸~~~
收拾心情,重新出发。
刚才描述的情景,很明显不是段子,也不是小说。这是一类谁都不着急体验的O2O服务——殡葬O2O服务。
这应该是最不怕“死”的O2O。该不该加引号呢……纠结。
对于O2O,我们并不陌生。通过O2O平台,互联网成为了线下交易的前台。我们可以对需要的服务在线上预约和下单,然后坐等亲爱的来敲门。
“ 有人花钱吃喝, 有人花钱洗车, 有人花钱美甲, 有人花钱按摩。 ” 殡葬O2O?火化服务上门到家……咳咳。
难道连这种行业也来赶“互联网思维”的新潮,吹起了泡泡吗?然后我们开始把原本传统的严肃的封闭的甚至让我们敬畏的殡葬行业,YY的充满恶趣味。
是的,二维码能扫墓。万能的扫一扫。但那又怎么了?!
事实上,“互联网+殡葬”在海外并不新鲜,比如美国、法国和日本,等等。这些国家早在十几年前,就看到了这份夕阳产业,实际上是非常有前途的朝阳产业。
通过互联网的整合,线下的殡葬行业服务资源和商家可以在线上联接,一起为那些还没有平复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并可能出现茫然、不知所措等情绪的用 户,提供治丧服务、购买墓地、丧亲慰问等一站式服务;另外,通过二维码扫墓、在线告别等形式,也使长期生活在两地,或因种种原因不能到现场悼念逝者的亲 人,提供寄托哀思,承载思念的地方。
但是这种极为特殊的服务形式,会被消费者所接受吗?在我国是否真的存在殡葬类O2O存活的市场?“爱佑汇”总经理左勇——国内殡葬O2O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揭示了他所看到的导致中国殡葬行业市场乱象的几大关键词:
左勇提到,从市场服务的角度来看中国殡葬行业,上述核心特质是使消费者无法得到服务保障的元凶。然而对于这一切,互联网+时代下的用户不能忍!如何找到普通百姓对于葬服务的需求生态链,通过互联网构建一站式殡葬服务平台,左勇提出自己的设想:
丧葬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祭奠着个体生命的终结,更体现着千百年的传统文化所大力弘扬,并培养人们传承的“敬”的态度。 因此,为了体现出对已逝父母的“孝敬”之情,“视死事如生事”成为大众,很难在面对丧葬服务时保持理性消费的“心病”。然而,充斥在这个行业的“封闭”、 “暴利”、“垄断”,以及强大的“忍气吞声”的市场需求,迫使老百姓越来越“死不起”。
这句极富讽刺意味的玩笑背后,是消费者对于殡葬业现状的不满,是难以改变现状的无奈。
那么,插上“互联网新思维”翅膀后的殡葬行业,真的有们想象的那么乐观吗?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目前互联网所改造的行业均是高度市场化的行业。对于行 业来说,市场的切入点在哪里?既得利益者的饭碗怎么打破?人们的固化思维如何转变?对于用户来说,殡葬O2O是否只是个噱头?传统习俗与互联网的融合是否 妥当?
的确,有着诸多痛点的传统殡葬服务亟待改革,这似乎也是我们所知道的“互联网+”模式的强项。然而要使这场艰苦卓绝的革命取得胜利,我想,更多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的惨烈场面无法避免。
无论如何,祝福这群不怕死的战士,在本就血流成河的O2O红海中生机勃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