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打车APP“烧钱”背后:互联网巨头O2O生态比拼

[复制链接] 0
回复
460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0

主题

260

帖子

108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82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11-20 09:32: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在北京北四环行驶的一辆出租车上,的哥张阳(化名)正困惑地打着电话,电话那一头是某打车APP的客服人员,她告诉张阳,如果想保证手机上的打车APP使用正常,可以尝试卸载另一款打车APP。

这正是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的竞争写照。一名快的打车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近日来,总有司机朋友反馈对方客服有这种诱导恶意竞争的行为。而嘀嘀打车的人士也对记者表示,其应用产品遭到了对方客服的恶意诱导。

两款打车应用的竞争背后,反映了强烈的资本意志。嘀嘀打车CEO程维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腾讯已成为嘀嘀打车的主要投资者。而快的打车COO赵冬也对记者表示,阿里巴巴会继续加强对快的打车的投资,目前双方已开始业务整合。

在腾讯与阿里的助推下,打车应用开始大笔“烧钱”。按照嘀嘀打车每乘客10元减免的推广策略,以及每日4万名活跃用户来看,不计入用户增长的情况下,全年对用户端的投入费用就至少达1.46亿元。

而这种大笔“烧钱”背后的互联网巨头,究竟是意在何处?

“烧钱”竞争

在拿到中信产业基金和腾讯的总计1亿美元C轮融资后,嘀嘀打车开始了更为凶猛的一轮市场推广动作。

按照方案,用户在使用微信来支付嘀嘀打车时,嘀嘀打车会奖励司机10元,每天限定最高50元;减免乘客10元,每乘客每天30元封顶;以及1万名乘客的免单计划。

而快的打车则在2013年12月,就已宣布了联合支付宝每用户获得30元话费返还的推广方案。

电商分析人士李成东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嘀嘀与快的的竞争,背后也是腾讯与阿里的线下竞争,也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竞争。

这是一场比拼“烧钱”能力的竞争。

一名打车应用从业人员对本报表示,从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的市场推广来看,每家每年的推广费用至少在数亿元人民币级别。以嘀嘀打车的数据为例,每名使用微信支付的用户至少获得10元减免,而仅从嘀嘀打车接入微信的头三天来看,用微信支付的用户数就已接近每日4万单。仅以此静态数据来看,全年在用户端的投入就在1.46亿元人民币。

上述人士预估,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每年的市场费用约在3亿~4亿以上,而从嘀嘀打车最新一轮1亿美元的融资来看,2015年资金就会出现紧张,必须进行下一轮的融资。

为了保证自身的市场规模优势,除地域扩张以及疯狂砸钱之外,国内打车应用市场的收购整合也在进行。

2013年年底,阿里巴巴已通过投资大黄蜂打车应用,然后与快的打车进行整合。根据易观的数据,2013年第三季度,居于国内打车应用前五的分别为快的打车、嘀嘀打车、摇摇招车、大黄蜂和打车小秘,市场份额分别为41.8%、39.2%、9%、3.9%、2.5%。考虑到快的打车已与大黄蜂进行整合,两者市场份额共为45.7%,位居第一。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嘀嘀打车、腾讯方面已与摇摇招车进行接触,而一旦嘀嘀打车与摇摇招车完成并购,二者市场份额共为48.2%,即能改变市场格局。

巨头意志

李成东认为,打车属于出行服务,而出行服务是重要的O2O场景之一,在O2O领域,除了以餐饮为主的本地生活服务外,打车是一个重要的O2O应用。因此,布局打车应用,也反映了互联网巨头布局O2O生态的需要。可以看到的是,阿里巴巴与腾讯都在通过自身的产品资源和用户资源与其投资的打车应用进行整合。

以嘀嘀打车为例,使用微信支付的司机数量已达20万人。李成东表示,打车行为对用户线下支付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而一旦用户习惯了在线下对某个支付工具的依赖,则可能改变目前单纯PC电商的支付格局。毕竟线下的实体经济交易规模比线上电商大得多。

但支付只是打车生态中的一环。除支付外,用户在使用打车应用中,所积累的打车路径轨迹的数据,对互联网巨头也具有战略意义。比如,一个用户经常去某些地方,以该名用户为单位,就可以进行生活服务推荐,互联网巨头可以收集这些数据用于其他的移动布局。

李成东认为,嘀嘀与快的谁能跑得更远,除比拼烧钱外,也折射出背后腾讯与阿里在O2O生态上的比拼。除支付外,打车行为还将依赖于地图服务,以及与目的地有关联的本地生活服务。而阿里已经收购了高德,在地图服务上领先腾讯一环,而双方就移动支付来说不相上下,在本地生活服务上,双方也在赛跑。

程维认为,打车应用是巨头想做,但自身做不出来的,因此只能通过投资行为来布局。打车应用的价值链并不在前端,而在后端,目前大家只是看到了前端的比拼。但前端的比拼是脏活、累活,需要创业团队自身来完成。

程维认为,虽然目前缺少盈利模式,但国内打车应用的明天并不是抢着要去卖给巨头,而是在巨头的资源支持下相对独立地发展,而任何一款互联网应用在用户相对垄断后都不能找到赢利点。

(该文章转载于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