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艺术品O2O交换哪是什么新业态(图)

[复制链接] 0
回复
286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该用户从未签到

606

主题

606

帖子

21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37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6-20 09:49:29 | 只看该作者 |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 阅读模式

近年来,国内突然多了很多艺术品线上交换平台。不仅线下有一些展销会和文化城在推“物物交换”,线上也出现了所谓的艺术品O2O交流置换平台。

  有人把这种现象视为一种新业态的产生。实际下,这是一种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非常成熟的物品交易方式。只不过,随着通用货币的产生,这种古老的交易模式不再像以前那么普遍。

  那么,为什么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又在艺术品行业重新恢复对“以物易物”的重视?实际上,这是源于市场信息的长期不对称,尤其是对一些创造型的原生艺术商品,市场还缺乏统一的价值评判标准。面对同样一件东西,不同人拿的尺子有长有短,在大家的价值认知暂时没办法统一的情况下,“以物易物”反而能够打消交易者的疑虑。在艺术已经全面商品化的今天,笔者还会经常听到一些艺术家说他们的作品是无价的。如果作为对艺术的一种尊重和敬畏,这种心理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在艺术品市场上讲这样的话,就难免给人“太装”的印象了。

  不管怎么说,回到原始社会的交换模式,是一种较好的定纷止争的办法。有位同事的太公以前是北京的老裁缝,当年大画家齐白石到他那修修补补,就是用画来抵手工费的。据说最多的时候,这位老裁缝手里曾经有100多幅齐白石的作品。不过,那个时候国内的艺术品市场还没有发展起来,就算是齐白石的作品,在当时也卖不了好价钱。若是这些画留到现在,他们家或许可以建几个服装集团了。

  在今天的艺术品市场,不要说齐白石这样的国画大师,就是一般的出道不久的青年画家的作品,也可以开价几千上万元。因而,现在用艺术品换别人的东西,可以换的范围就太广了。在我认识的艺术家里边,有用画来换文房四宝、换工作室租金的,也有换房子、换车和换酒的。在广州有名的一些文化创意区,如茂德公草堂、柯木塑艺术园、沁芳园等,他们都曾经或正在采取以艺术作品换房租的办法来跟驻场艺术家进行长期合作。在十几年前,我的一位中学美术老师就告诉我,他当时住的四层洋楼,全是靠一支笔画出来的。这从一个角度说明,社会对艺术品的潜在价值是有广泛认知的。这是大家愿意与艺术家进行价值交换的基础。

  在藏家与藏家之间,类似的交流置换就更为平常了。中国观赏石协会副会长骆柱英,家里藏有许多非常昂贵的奇石。他告诉笔者,自己曾经用“藏瓷”(一种产自西藏的观赏石)换过别人的别墅。大藏家罗渊现在的工作室也用一批书画换来的。不过,他们具体是怎么交易的,本人不在现场,也没办法提供更多的“剧透”。但可以确定的是,用玉雕换崖柏,用紫砂壶换书画,或者用茶叶来换钧瓷的现象,在我身边的收藏家朋友中间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对于所有我知道的交换,大多数都是朋友之间非常默契的行为,彼此对各自藏品的价值多少都是基本上心里有数的。

  不过,是否所有的交换在价值上都是很对等呢?这肯定不是绝对的。我认识一位画家,他用自己的一幅作品来换对方的一件崖柏。当时,对方是明确知道他的作品的市场价格的,但是这位画家却并不知道对方的崖柏到底值多少钱,因为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东西。但是,最终他们还是进行了交换。原因是画家对那件崖柏作品非常喜欢,整个交换都是在一种双赢的气氛中完成的。
事实上,价值的对等,是需要用交换双方的诚信来一起保证的。有一方在这中间利用信息的不对称耍点小聪明,另一方就有可能吃亏。在现实生活中,喜欢耍这种小聪明的人可谓比比皆是。笔者就遇到过一位这样的仁兄,想用一件B货的手镯来换我的名家瓷器。当然,用假货来换人家的真货毕竟还是有被发现的风险,所以大多数聪明的人都会用价低的东西去换别人价高的东西。由此可见,“以物易物”的方法不见得就比用钱去买人家的东西更好用。

  对艺术品O2O交换平台,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这不仅没有任何商业模式的创新,而且会带来更多的交易困难。在一般的艺术品线上交易平台,我们只需要评价一件艺术品的真假和价值,这已经是很麻烦的事情了。现在到了以物易物的平台,我们便要隔着电脑或手机来对两件不同的东西进行价值判断,这不是更难吗?

  冯善书               
注:图文转载于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