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便利店都来打劫餐饮了!餐饮老板到底要如何反攻?

[复制链接] 0
回复
366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2

主题

282

帖子

9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37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6-2 11:24: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以便利店为首的针对餐饮的跨界打劫势力还在不断增加,目前几乎主流的品牌便利店都在寻求和餐饮的融合,只是步子大小的问题。
除了便利店,家居卖场、超市、汽车4S店、无印良品、共禾京品等各种线下零售实体都在侵入餐饮业。
  餐饮业也从来不缺零售业的经营跨界者,如木屋烧烤的隋政军、王乐武就曾深耕零售业十余年,如今木屋烧烤也算是烧烤业的扛把子了。
  便利店涉足餐饮已成行业普遍现象,餐饮反攻便利店也会成为趋势吗?
  餐饮反攻便利店的三个阶段
  对于一家餐厅来说,最终的账可以用一个公式来算:利润 = 进店人数 * 转化率 * 客单价 * 利润率
  餐厅的瓶颈,就是时间(2个用餐高峰时段)和空间(到店消费和接待能力)的局限性,难以扩量,所以餐企纷纷开始研究和推出标准化的产品来零售。
  1.0时代:堂食+零售
  很多餐企在门店除了堂食同时还出售食材、配料,一来增加盈利点,二来打破单一经营的模式。
  比如:以高端蚝宴闻名的蚝门九式就在其门店出售天然蚝肠和特色大米;乐凯撒榴莲比萨也在其门店出售牛油果。
  这种形态并非典型意义上的零售,与便利店、超市、京东等零售模型相比充其量只是小学生级别,掀不起大风浪。


  餐厅消费的局限之一就是服务人数是有上限的,所以要用产品化来解决。这也是为什么喜茶现在已经开始卖软欧包。
  当一个品牌火到排队人数那么多的时候,就说明供给能力跟不上需求端了,而且由于喜茶这类产品需要现做的特性(售卖服务,有附加体验,时间属性产品),决定了供给能力注定是有上限的。
  所以企业的盈利能力实际已经达到瓶颈了,那要赚更多的钱,最好的方式就是扩产品线,让每个用户的客单价提高,那么售卖奶茶配套产品,而且是标准化产品就是最好的选择。
  2.0时代:产品+互联网零售
  一些餐饮企业结合自己的业态开发出相对应的零售产品,在门店和自有商城进行销售,并入驻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
  比如:大龙燚、味蜀吾、小龙坎、井格、重庆德庄、海底捞今年都推出了方便火锅(方便火锅又名自煮火锅,顾名思义就是不插电不开火,加冷水自煮的火锅。)
  大龙燚的“随身锅”不仅在各电商平台上进行售卖,还将进入商超渠道,这也是未来产品销售渠道的最大竞争点。


  而将卤味产品成功零食化的老枝花卤电商部负责人刘渊,认为:餐饮行业的零售化,就是将产品流通化后打通新市场。这中间,要学会让产品跟消费者发生互动,通过线上的信息流,反过来促进餐饮的转型和优化升级。
  3.0时代:餐饮+便利店
  2016年4月5日,有西北“中式快餐鼻祖”之称的魏家凉皮旗下便利店“魏家便利”正式开业,吹响了快餐侵入便利店的号角。
  与常见便利店最大的不同是,魏家便利几乎把店内一半的面积打造成顾客用餐区。店里不仅可以买到便利食品,还能买到凉皮、肉夹馍等魏家特色美食。



  另起炉灶推出独立的便利店品牌“魏家便利”,而非停留在自己餐厅搭售商品的初级层次,也非出于提升原有门店的坪效和人效考虑,可见魏家凉皮在便利店市场还是具有野心的。
  餐饮一旦向零售化打通,将开启另一个快消行业的新世界
  餐饮零售化的两大痛点
  1、从逻辑上来讲,餐饮与零售化是两条路径
  餐饮行业属于服务型行业,而便利店则讲究去服务化,便利店的服务仅仅限于收银和提供产品。就像麦当劳和肯德基。
  当我们走进肯德基和麦当劳,你会发现,我们所享受到的服务屈指可数:取餐?不好意思请自己排队;点菜?去年麦当劳在北京所有店面上线了自助点餐触摸屏。
  过去,餐企的营业增速往往和投入是成正比的,且并没有边际效应递减。
  这就是说,一家餐饮企业,能赚多少钱基本取决于开多少家店。每开一家店都要付出等比的房租成本、人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而且获得预期内的回报。
  目前中餐品牌的市值大多在30-40亿港币左右,最近涨势最猛的呷哺呷哺是76亿港币。然而去年刚刚在香港上市的周黑鸭,市值已逼近200亿。
  最初的鸭脖子,只是餐桌上的一道凉菜,如今身价却大不相同。这就是资本市场对餐饮与零售的判断与认可。
  2、从品类上来讲,能够零售化的只有快餐
  便利店涉足餐饮是一套逻辑:围绕现有用户群进一步延伸消费场景,或者借助新场景的推出拉新,并对原有的业态进行反补,最终形成二者水涨船高的局面。
  便利店是非常典型的零售业态,而其侵入的餐饮部分也是零售特征明显。那就是无需厨师过多烹饪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快餐和小吃。
  便利店等线下零售实体侵入餐饮对标的是快餐和小吃,而快餐小吃是和便利店一样近乎贴身肉搏的充分竞争市场,二者都面临如何破局的问题。
  为什么魏家凉皮搞便利店基本有戏?因为其是典型意义上的快餐,较好的实现了去厨师化,同时解决了标准化。
  魏家凉皮之所以能突围出来,得益于在消费升级的渗透趋势下,抓住了陕西传统小吃“凉皮”的机会,迅速成为凉皮品类冠军。
  餐饮到底能否零售化?
  便利店侵入餐饮的部分走的就是麦肯思路。事实也证明,零售出身的跨界者涉足餐饮成功案例较多,比如木屋烧烤等,因为内生逻辑一致。
  串亭创始人、“清华奔驰哥”丁一认为,餐饮和零售业之间的转化不是无条件的,首先卖的商品都得能吃。
  只要商品是能吃的,两个行业的转化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因为所有食品,都有这么几个流通环节:原料产地、采购地、加工地、销售地、食用地,这些就是共同组成两个行业的基因段。而所谓业态的不同,只是这些地点间的空间距离发生了变化。
  此处先上图:
  我们假设了一家叫“啃的鸡”的企业,描绘其从餐饮业演变为零售业的过程。
  一家卖炸鸡的单体餐厅,重新组合地点之间的距离,可以发展出多种业态。
  如果业态是餐厅(单店),那么产地、采购地一般自己不会经营,而是委托供应商、经销商来做,它只需要把加工地、销售地和食用地放在一个店面中就行,对应到餐厅中就是后厨、前台和就餐区。
  如果是连锁业态,那么就要把加工地拆解为A、B两块,A是中央工厂、B是位于餐厅的厨房。
  随着连锁越开越多,很多企业都会发现一件事:利薄如水,而且开店越多利润可能越水。这背后的道理极其复杂,但很多餐饮企业的解决方式倒是如出一辙——利用加工地A——供应链优势把自己变重。
  呷哺呷哺卖料包是去年餐饮界的一件大事,呷哺呷哺把产地、采购和加工地纳入自己的投资环节,但却不管顾客在哪买、在哪吃。
  以此类推,一家餐厅最后完全可以变成一家横跨零售、餐饮行业的庞然巨兽。
  金百万创始人邓超曾表示,零售是效率最高的,效率是最强大的壁垒,而外卖把餐饮变成零售,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大部分餐企某种程度上一只脚踏进了零售业。
  目前线下零售实体和餐饮业态互相侵入,从根本上来说是利好,除了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和迭代外,在通向绝世武林高手的路上有人陪练、经常性的过过招也是一大幸事。
      (文章来源于新芽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