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投资人:VR的泡沫与去年O2O是一样的

[复制链接] 0
回复
325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该用户从未签到

606

主题

606

帖子

21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37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9-14 14:36:49 | 只看该作者 |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编者按】国内知名学者胡泳在解析以太网发明者梅特卡夫的预言“永远在线”时说,接下来是虚拟现实技术登场的时代,永远在线的生活将加速到来,人们会越来越多用VR技术去实现现实生活,比如坐在家里环游世界、看病或是参与课程,并且完全由身临其境的感觉。
去年下半年O2O遭遇滑铁卢,VR似乎接任成为新的风口。Digi-Capital和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一组数据常被引用:2016年一季度,国际市场上VR/AR的投资达到了17亿美元,其中近10亿美元来自中国。今年2月,阿里巴巴领投了AR初创公司Magic Leap的一轮近8亿美元的融资,盛大网络宣布投资The Void并将在中国建立The Void VR主题公园,8月网易宣布投资NextVR。
此外,在电商领域内,各家也有尝试,譬如,阿里巴巴的Buy+,京东的VR购物星系。在视频领域,爱奇艺、乐视、优酷和搜狐相继推出了自己的VR计划。
阿里巴巴在今年3月宣布成立VR实验室(GM Lab),将在2016年9月上线测试虚拟购物项目Buy+。
但是,正如红杉资本的麦克莫里兹所说:“在飓风中,我们也忙得人仰马翻,脑子也都没办法再理性地思考了。”固然是火,但VR的风口是真是假呢?
亿邦动力网就VR热的相关问题与星瀚资本创始合伙人杨歌进行了交流。杨歌认为,“大家现在非常恐慌,不知道钱往哪个地方放”,但VR绝对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与O2O的幻灭有相近之处。杨歌指出,VR距离成熟硬件的水平还有很长距离,当务之急是建设可供开发者使用的基础平台。
人物介绍
杨歌:星瀚资本合伙创始人,连续创业者,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职于毕马威中国、大江投资和北国投,投资项目包括户外星球、言几又、甲加由、绚味、V.Fine音乐、口碑街、人人财等。
星瀚资本:成立于2014年底,关注中早期的TMT相关投融资,重点投资产业升级(消费升级、企业升级、工业与制造升级、供应链升级、第一产业升级)、科技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生物技术)与文创领域(文化娱乐,电影视频等)的中早期项目。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的最新报告,到2020年全球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市场营收将从当前的52亿美元增至1620亿美元,即未来五年全球AR/VR市场年增长率将高达181.3%。
VR不仅仅是个头盔
亿邦动力网:VR在中国发展目前处于什么水平?
杨歌:有些人把VR等同于眼镜、头盔,其实这只是非常小的部分,而且相当不成熟。VR是所有东西的虚拟组合,比如,墙上的玻璃用激光投影的方式显示出来,每个玻璃都有自己系统,它们之间进行交互。
目前VR距离真正完善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现在能称得上智能硬件的东西,我觉得只有手机和PC,VR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就像手机看起来只是一个硬件,但里面有非常多的专利,这不是一两个公司就能搞定的。

根据智东西的报道,手机盒子已成为VR硬件产业中商业化最为成熟的品类,其价格不断被压缩,3月以来从最初50~60元的单价一路下滑,到现在最便宜的手机盒子只要11块就能买到。
亿邦动力网:VR真正成长为智能硬件需要哪些条件?
杨歌:首先,VR需要很多成型技术来支撑,比如说全息影像、3D摄影和屏幕间的PASS(平台服务),这些全都到位后,再由一个大公司而非山寨小公司来整合。当所有的接口都打通,能通畅地传递数据,硬件就基本成熟了。
硬件成熟之后还要有一套系统。所有智能化设备之间都需要有系统承载,不能说随便买一个开发板,装一个芯片,芯片中镶一套自己开发的系统,这样的VR完全没有联通性。VR需要有像iOS和安卓一样通用的系统,开发程序员可以在上面根据这套开源的代码工作,内容在电视、墙上投影、盒子、3D影像、VR上都可以呈现,那个时候可以达到全开源。有了这样的生态,才会有社交、内容、游戏,这是一个搭建的过程。
亿邦动力网:现在差距在哪里?
杨歌:目前VR行业还没有明确的OS(操作系统),底层技术尚不明确,连硬件、光学仪器、运动仪器、人体工学仪器这些基础配置都没有系统化,就急着在上面做内容转化,等基础设施成熟后,现在的工作就是无用功,将被全盘颠覆。
做个类比,15年前我们就能在摩托罗拉爱立信或者更古老的手机上面玩移动梦网,很有未来感,但体验并不好。价格贵,网络不稳定,打开过慢。为什么?根本原因在于底层软件不开源,基础设施都没有做好,那个时候的开发公司后来全都死掉了或者转型了,只有后来基于安卓和iOS两个系统的才成长起来。VR更是如此,现在是“赶鸭子上架”。
为什么短视频直播到今年才爆发?20年前实现不了吗?如果用拨号上网,找个科技公司当时也能做。但是,那个时候运营商不稳定,运营商素质不够,压缩解压的算法没有完善(视频流传输过程中需通过压缩解压),标准化达不到,成本也很高。但现在不一样,压缩解压、CPU硬件、传输网络的速度的水平都到了,这样用户体验才足够好。
我本人其实非常喜欢智能硬件,家里的摄像头、空调都可以通过手机控制,但这些智能硬件没有意义,而且经常坏,我已经经历了两个公司的倒闭。因为它们过于超前,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无法相互支持。

9月6日京东成立“电商领域首个VR/AR产业推进联盟”,联合30多家VR/AR上下游企业,包括VR/AR的硬件设备厂商、算法及系统制作商以及内容供应商。
明明那么Low为什么还这么火
亿邦动力网:你刚才说自己很喜欢智能硬件,有投过VR相关的项目吗?
杨歌:有的公司会在智能硬件这个赛道布7~10个公司,部分公司为了布局至少会投一两个,但我特别庆幸,尽管喜欢,但我一个都没投。
中国是一个消费购买力驱动的市场,智能硬件相对不成熟。对于中早期企业来讲,自己没有方向,不能钻研技术,必须通过做得好玩,把成本降低,跟别人竞争,做一个消费者喜欢的东西。
亿邦动力网: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VR获热捧的背景是什么?
杨歌:大家现在非常恐慌,不知道钱往哪个地方放,资本在寻求新的赛道。除了智能硬件,今年年初有三个行业特别火,第一,医疗(大健康),但发现看不懂,周期长,动辄10年的时间承受不了;第二,文娱IP,但是真正能把内容做深刻的很少;第三,运动,特点是垂直,体量小,百万量级,暂时不大可能形成大平台。
亿邦动力网:VR让人联想到过去两年的O2O,后者盛极一时,但最终盈利成问题,资本也不愿意继续烧钱,你觉得VR行业会不会重蹈覆辙?
杨歌:O2O至少互联网思路成熟,相比之下,VR的泡沫有过之而无不及。
O2O是一个概念:当互联网普及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把一定商业模式部分转移到线上来进行尝试,然后产生一种新的消费方法,但并不妨碍原来线下的消费模式。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衣食行O2O可以,其他非刚性的很难,就连住因为是大金额低频的事情也不行。车联网、餐饮互联、电商、上门洗车、家装、宠物养护等等,这些不刚性的行不通。创业者不管三七二十一都O2O,这不尊重历史价值。
第二,没有找到合适的盈利方式。传统商业门槛比较高,玩家通过垄断获得定价权,但这种方式在互联网行业里不稳定,它的门槛低得多,只能玩“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方法,比如游戏、广告和电商。
亿邦动力网:不管是滴滴,美团似乎都没有找到你说的“猪”,也就是好的盈利点。
杨歌:O2O行业都没有,但都没有不证明是对的。现在普遍处于亏损状态,VC给钱,一旦哪天钱烧完了就完蛋了。
亿邦动力网:你觉得现在VR所面临的泡沫本质上和去年O2O遇到的一样吗?
杨歌:中国的产业泡沫根本上都源于投机。因为人口多,市场容易,品牌大的用户多,而不是技术深的吸引人,所以大家选择把重点放在市场运营上,而不去做深科技。一旦花钱做技术研发,就会被做品牌的人打死。没有市场影响力,就融不到钱,做不下去,所以在中早期阶段就开始形成恶性循环。我见到很多公司在早期阶段市场营销所占比例达到70%以上,非常荒谬。
然而,美国不是。在美国大公司提出明确的技术需求,然后去收购中小型技术公司,这些公司只干技术,不干市场营销。
中国市场太急功近利,技术底蕴、产品深度达不到,用户体验差,也就导致用户忠诚度低,所以中国迭代速度特别快,马上起来就死了。这个过程的周期也在缩短,人人是三到五年,微博是两年,到2016年差不多达到两个月。大家根本不做底层的东西,大多在投机。


继谷歌7月初宣布安卓版Chrome浏览器虚拟现实化之后,百度将在9月15日正式上线VR浏览器
深科技还是要看美国:大公司主导
亿邦动力网:正确的成长路径是什么样的?
杨歌:在美国,智能硬件的产出是一条产业链,由大公司提出技术需求导向,即“未来十年之内我们要把什么干到什么样子”,为此需要什么样的技术,该由哪个行业产出,盯着哪些VC做,VC去找中早期的企业,中早期的企业再去实验室去挖掘相关技术人才。
但是,中国玩法跟美国不一样。我们的大企业家看到的是市场,并非以技术为导向。国内市场拼的是哪家市场大,吸纳的客户足够多,拿到的资金充足,等把对手干掉之后形成垄断再慢慢搞技术。在这样的环境下,现在市面的智能硬件或者VR都还叫玩具,没有任何技术价值。
智能硬件最重要的不是硬件本身,不是找个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俗称“代工”) 直接拼装,再做个设计就有产品了,这叫玩具不叫智能硬件。
亿邦动力网:真正能被市场接受的VR需要具备怎样的特点?
杨歌:第一,人性化。跟现在的形式完全不一样,绝不是把一个盒子放到脑袋上的形式。未来成熟的VR一定是用户体验感好的、使用方便的,不是一个人自己在家里用的,否则没有忠诚度。
谷歌眼镜都没有让人觉得用户很友好,它呈虚像在玻璃板上,体验并不好。美国很多车载HUD(平视显示器) 还不错,但还停留在辅助性的层面上。
第二,系统化。单纯一个VR没有用户体验感的。VR最终的形态是一套非常灵活的芯片加上显示器,比如一个桌子,桌子面是一个特别薄的LED,芯片装在桌子腿上,里面有WIFI模块、视频进场模块。当到这个水平,才真正叫VR。
美国康宁玻璃公司制作了一段关于想象未来生活的视频短片《A Day Made of Glass》,到处都是屏幕,屏幕背后都是有芯片的,这就意味着到处都有它的系统,不同系统被对接起来。手放到桌子上,一下就变成屏幕了,我在上面写东西,离开时手一划文件就到我的手机里了。这个才是虚拟现实,到处都是现实。
亿邦动力网: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达到你说的这个程度?
杨歌:VR要实现一套人性化、系统化的东西,底层的技术已经具备了,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工程,真正配合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个别厂家使用的协议也不是标准化的,要由大公司去做平台,大家在这个基础上搭建,那个时候才会进到VR。
历史上都是硬件发展完了,软件在上面大发展。软件就是做硬件这些人提供开源代码,让所有人进行开发,有人开发出来了非常复杂的东西。直到硬件的计算力和表现形式不够的时候,这一代硬件才被迭代掉到下一代,比如从PC到手机的过程。相比作为成熟硬件的手机,VR复杂度远远达不到,盒子、眼镜也全不行,离载体还有很远的距离。
手机的进化花了二十年的时间,从大哥大到翻盖的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最后到苹果,到达今天的程度。现在的发展速度要比手机的时代快,但单纯技术可能比较快,但人的适应能力稍慢一点,所以大概还要花五到十年的时间。
注:本文转载于亿邦动力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